苹果手机客户端
安卓手机客户端
找服务商
关于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
北京 [切换城市]
您的位置:爱佑汇 >墓地资讯 >殡葬资讯
死者的尸体安排就绪之后,就要举行招魂仪式。据说,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这个魂魄就会像他的尸体一样停留在异乡,受着无穷无尽的凄苦。他也不能享受香烟的奉祀、食物的供养和经文的超度。这个孤魂就会成为一个最悲惨的饿鬼,永远轮回于异地,长久地漂泊,没有投胎转生的希望。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招魂仪式的举行,必须选…
发布日期:2016-11-21 17:59:53已被阅读:587次
带孝;卸孝 在回灵之前,孝子孝妇所穿孝衣是麻衣,回灵之后,全家脱下麻衣,孝子改在右臂挂麻布手圈或乌布手圈,孝妇改在头上插白花,称为带孝。带孝期间,男女均穿素色衣服,不能穿红带绿,不宜嫁娶,逢有喜庆也不能办,要等到卸孝之后才补办。卸孝是在升龛点主丧事完结时,卸下身上一切带孝的标志。中国传统殡葬礼仪与丧葬习俗 丧葬文化 报丧…
发布日期:2016-11-21 17:59:30已被阅读:443次
丧礼的前述一系列仪程以后,渐近尾声即发引、下葬了。 按古礼来看,三月而葬,时间太长,尸体不易保存,生者也不胜其劳。因而,古时候就有所谓“渴葬”、“血葬”即七天之内不卜而葬。后世的停丧日期不等,和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季节等有关系。出殡之前,先要辞灵。其步骤是,首先装“馅食罐”,就是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瓷罐里,出殡时由大儿媳妇抱着,最后埋在棺材的前头。接下来就是“扫…
发布日期:2016-11-21 17:59:07已被阅读:702次
装殓是指把死者装裹、放入棺木。古礼装殓分大殓、小殓。三日小殓,五日大殓,或次日小殓、三日大殓。这是和所谓“三日而葬”相应的。后世一般家庭停丧时间较短,装殓也就比较及时,大多临终时穿好寿衣,次日便装殓入棺。 小殓、大殓之分,在于前者指穿好寿衣等,后者指装殓入棺。古礼小殓并不在临终之时,后世则多是趁弥留之际给将死者穿好寿衣。这一方面是因为死后尸体僵硬,不好穿戴;另一方面…
发布日期:2016-11-21 17:58:45已被阅读:699次
我国传统民间习俗认为,凡人享年50岁以上因老,病而死的,都算寿终“喜丧”也就是“白喜事”对于正常的死亡,家人在心理,物质上早有准备,儿女子孙都要在亡者临终前日夜守侯,这叫“送终”。弥留之际,其家人哭涕尽哀。接着把尸体抬放在席垫上,这叫“小殓或下榻”,卧于灵床,依礼设帏,帏外暂不设灵位,以便棺殓。此时尸体卧向朝外,脚头以碗盛茶油放灯心点燃为灯,叫“佛灯”以上是初终的做法,主要是沿乡俗。尸…
发布日期:2016-11-21 17:58:16已被阅读:534次
殡葬文化是人类在自我意识醒觉过程中逐步成立实在不竭刷新完善起来的。这一过程也是人类心理自我满足、自我需要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人类从对衰亡的蒙昧、蒙胧到深切,履历了对衰亡的惊恐、求生甚至永远的一个寻求过程,这一过程中的殡葬编制正是人类对衰亡熟谙的步履默示情势。 丧葬文化(图片来自网络)殡葬文化的社会作用 反响在思想情势上就是魂灵说、巫说、原始宗教、…
发布日期:2016-11-18 17:55:04已被阅读:717次
旧京出殡扬纸钱的风俗,始自晚清。《旧都文物略》:《杂事备》载:“舁殡出门,预上秫秸扎架,广方数尺,遍粘纸钱,临起杠时,举火焚架,绷弓一断,喷出无数纸钱,借风空冲云际,谓之‘买路钱’。近以火患预防,乃手持大叠纸钱,沿途扔之,其高骞数丈,散若蝴蝶,蹁跹回旋,纷然徐下”。 纸钱通常是用白报纸砸成的(只有“丘”满三年以上的灵柩启灵时才用花红纸钱。据说,袁世凯出殡时扬的是金纸…
发布日期:2016-11-18 17:54:05已被阅读:523次
起杠时,照例由杠头喊道:“本家大爷,请盆子!”于是,跪在棺前打幡的长子(或亡人幼辈)将一个带孔的瓦盆打碎,(父死用左手摔,母死用右手摔,摔不碎者忌摔二回),谓之“摔盆儿”。长子摔了盆几,全体孝属便随之举哀。 摔盆乃是汉人的礼仪,满人(旗籍)在清代,出殡起杠时,多用奠酒的礼仪,只是后来被汉人同化了,才摔起盆来。殡葬文化之摔盆文化 盆,正名应叫“阴阳…
发布日期:2016-11-18 17:53:36已被阅读:979次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礼仪之邦,传统的中华美德薪火相传,已汇入和熔铸于我们的民族精神之中,成为我们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泉,祭祀文化就是其中的一个显著代表。今天在豫西地区,以李文增等为代表的豫西新面塑的制作和传播,为传统的祭祀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和形式,赋予了祭祀文化新的内涵,开创了传统祭祀文化新的天地。关注并探讨以李文增等为代表的豫西新面塑的祭祀文化现象,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发布日期:2016-11-18 17:52:51已被阅读:645次
民间盛行墓祭,春秋时开始见于记载。曾子说过,用杀牛祭墓来表示孝道,不如在父母活着时,让他们吃上少一点的鸡肉猪肉。孟子写的那位靠吃喝他人墓祭食品得以酒足饭饱,并在自己妻妾面前自吹自擂的齐人,虽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如果没有墓祭的现实生活,孟子不可能编撰出这个故事。《孟子》的“齐人有一妻一妾”一节,说明在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民间的墓祭活动已相当普遍。 古代对于人的死亡看的…
发布日期:2016-11-18 17:52:14已被阅读:692次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在线客服:
9:00-18:00
官方微信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