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4人已浏览 时间 : 2016-11-18 17:52:51
导语: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礼仪之邦,传统的中华美德薪火相传,已汇入和熔铸于我们的民族精神之中,成为我们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泉,祭祀文化就是其中的一个显著代表。今天在豫西地区,以李文增等为代表的豫西新面塑的制作和传播,为传统的祭祀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和形式,赋予了祭祀文化新的内涵,开创了传统祭祀文化新的天地。关注并探讨以李文增等为代表的豫西新面塑的祭祀文化现象,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礼仪之邦,传统的中华美德薪火相传,已汇入和熔铸于我们的民族精神之中,成为我们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泉,祭祀文化就是其中的一个显著代表。今天在豫西地区,以李文增等为代表的豫西新面塑的制作和传播,为传统的祭祀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和形式,赋予了祭祀文化新的内涵,开创了传统祭祀文化新的天地。关注并探讨以李文增等为代表的豫西新面塑的祭祀文化现象,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一、观照中国祭祀文化的发展脉络传统祭祀文化在豫西的新发展
祭祀文化与葬祭文化密不可分。中华民族尤其是汉民族是从农耕文明中发展壮大起来的。无论是从远古的元谋猿人,还是到北京人、蓝田人,他们都是群居在一起,有食同吃,有穴同住,死后遗体安葬于地下,“入土为安”这就开始了延续几千年的葬祭仪式。周武王灭商纣统一天下后,命他的辅佑大臣周公制定颁布了从周王以下各个阶层的人伦道德、丧葬礼仪等一系列制度规范,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周公制礼,被称“周礼”。周礼中还制定了葬后三天“圆坟”、“五七”、“百日”、“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的祭祀活动,其中“五七”和“三周年”为大祭,其它为小祭,这就是现在我们汉族所沿袭遵守的周公制礼三年整的礼数。
到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混乱。作为鲁国司寇的孔子广收门徒,进行讲学,并著书立说。他删《诗》、《书》,订《礼》、《乐》,赞《六易》,著《春秋》。同时孔子又修订了周礼的葬祭礼仪,经过弟子的广泛传播,更容易为广大百姓所接受。
到西汉的文帝景帝时代,中国的历史已进入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把孔子的儒学作为治国安邦的基本纲领,同时文帝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口号,并身体力行,所以汉朝历代皇帝的谥号中都有一个“孝”字,如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等,被后代史学界列为二十四孝之一。到西汉武帝时期,汉武帝采取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彻底占据了封建社会的思想统治地位。从周公制礼到孔子修订到汉初的确立,葬俗和祭礼风俗就被发展沿续固定下来。它维系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根脉血缘,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以食为天,礼以孝为先。中国最初的祭祀以献食为主要手段。《礼记、礼运》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研究文字的起源,就会发现表示祭祀意义的字都与饮食有关。在诸多献食中,又以肉食为代表。这不能不看出祭祀者虔诚和努力。孟子理想生活是到70岁上能吃上肉为主要标准。孔子的弟子拜师的最好礼物也不过是两束干肉,可见肉食的难得。正因为如此,肉食一直是祭祀献给神灵最主要最有份量的祭品。
古代用作祭祀的肉食动物叫“牺牲”。主要是牛、马、羊、鸡、犬、豕等牲畜,俗称“六畜”。“六畜”中最常用的是牛、羊、豕三牲,作为祭品中的食物除“牺牲”外,还可有五谷粮食,鲜嫩果品菜蔬等,这些都是祭祀中常用的祭品。《诗经》中屡屡提及。酒也是祭祀神灵的常用祭品。
祭祀的对象是神灵,古代祭祀的神灵很多,可分为天上、人间和地下三界诸神。我们这里所指的祭祀对象,是指人间的家神。以三年祭祖为代表,祭祀已故去的父母或祖父母,在坟头或在家族祠堂中供奉牌位,摆上各种献食,举行一定仪式,感念前辈的懿德风范,感谢先辈的生养之恩,烧香磕头祈求祷告,并求先辈保佑后代儿孙平安幸福,发扬光大。
二、李文增和他的豫西新祭祀面塑传统祭祀文化在豫西的新发展传统祭祀文化在豫西的新发展
祭祀文化在豫西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不仅有了固定的形式和内容,也形成了一种最能流传的文化样式,但是在传统的三年祭祀仪式中,传统的祭品有两大不足,一是如果在炎热的夏季中,以肉食为主要祭品的食物不易保存;二是面食祭品的形体过大,不好成熟和携带,容易损坏。如何弥补这一缺陷,我们再回头到李文增和他的豫西新面塑上来。
李文增,男,1966年3月生,卢氏县文峪乡涧西村人,现任卢氏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宣传干事,县政协七届委员会委员。李文增生于农家,家乡秀美的山水赋予他灵性。他从小就对各种动物、植物、天上的云彩,河里的流水感兴趣,后随族叔到豫剧团工作,随族叔学习布景、道具制作。他制作的道具,形态逼真、惟妙惟肖,往往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深受大家喜爱。1989年调入县计生委工作,工作之余,以制作三年祭祀面塑为主,深得用户认可,活动范围扩大到卢氏全县及周边的灵宝、栾川、西峡、洛宁等地。经过十多年的揣摩和积累,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面塑风格,制作的代表性面塑作品100多种,而且制作速度快,可根据用户需要即兴创作,信手捏来,随时制作作品,在豫西面塑制作中异军突起、独树一帜,他曾多次应邀参加省市有关民间文化展览创作活动,其现场制作的面塑作品深受中外游客的赞赏和喜爱,其制作技艺和作品曾先后被多家媒体所报道。被誉为“豫西新面塑”第一人。
李文增的面塑已基本形成体系,每个门类都有多种代表,权且把它们分为五大类,分别是:
5、五毒珍品类:即蝎子、蜈蚣、蜘蛛、蛤蟆、毒蛇。
以上共五个品类,每种8样,取代传统的用碗而改为统一尺寸统一色调的盘子进行祭献。
福寿双全(仙桃造型)丰碑永存(寿龟驮碑)
李文增制作的面塑祭祀作品,从体积上看,可分大小两类,五类40种体积小,后八大主祭品体积较大。从颜色上分,可分为生面着色和无色熟蒸两类,前五类可以着色,不可食用,后八大祭品不着色,可食用。而着色的面塑祭品,加入特殊的成分和一定的工艺,不开裂,不变质,自然风干,可以保存半年以上,是一种极好的民间工艺品,直观性强,可观赏、可携带、可赠送。
在李文增的面塑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连年有余》和《长寿龟》两件作品,均被洛阳民俗博物馆收藏。传统祭祀文化在豫西的新发展
除三年祭祀外,李文增的面塑作品还可用于祝寿、婚庆和添丁进口之时所用,同样增添气氛。
三、豫西新面塑给我们的启示
启示一:祭祀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本源文化形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是对我们的祖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我们不忘先祖,纪念先祖、弘扬先祖的懿德和功业,不忘他们生养之恩的感念,也是我们不忘根本,光大前辈遗愿的一种精神寄托。
启示二:祭祀文化也是对中华民族孝道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百礼孝为先,在祭祀文化的仪式和氛围中,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感受着孝道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感受着道德和社会的力量,从而陶冶精神、洗涤灵魂、升华人品,并以自己的孝道的言行感染传播下一辈,使优秀的传统孝道文化发扬光大,彰显魅力。在为先辈尽孝道的同时,自然也会加强热爱祖国、忠诚祖国、忠诚事业的信心和决心,从而推及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大环境,进一步光大尊老爱幼,文明礼貌的中华传统美德,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化作我们的自觉行为。
启示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大潮中,祭祀文化具有独特的和谐魅力。我们可以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祭祀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万紫千红的新境界。 传统祭祀文化在豫西的新发展
最新评论
在线客服
官方微信
联系电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