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爱佑汇 >墓地资讯 >行业新闻

资讯中心

购墓指南

现代殡葬象征交换的重构

1752人已浏览 时间 : 2016-12-02 10:32:48

[ 手机扫码 ]

导语:1.建设殡葬社会网络第一,建设殡葬社区网络。社会转型反映在个人生活上首先是社区治理的逐渐确立。目前,我国城市(镇)已形成以住宅小区为单位的街道覆盖的居委会社区治理模式,这种模式打破了以往以单位为标准的家属区管理模式,居民的日常生活交由社会组织管理。乡村也正在形成以村委会为单位的社区治理模式。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的社区治理,均应该包括社区居民殡葬活动的内容,以缓解因殡葬私人化…

1.建设殡葬社会网络

第一,建设殡葬社区网络。社会转型反映在个人生活上首先是社区治理的逐渐确立。目前,我国城市(镇)已形成以住宅小区为单位的街道覆盖的居委会社区治理模式,这种模式打破了以往以单位为标准的家属区管理模式,居民的日常生活交由社会组织管理。乡村也正在形成以村委会为单位的社区治理模式。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的社区治理,均应该包括社区居民殡葬活动的内容,以缓解因殡葬私人化带来的个人、家庭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可以在社区层面成立服务居民的殡葬服务组织,这种组织可以作为社区自治组织下的机构之一,也可成立专门的社会组织。殡葬委员会旨在服务居民及家庭,是在个人、家庭层面建立的殡葬社会网络,进而成为更高层面殡葬社会网络的社区节点。

第二,建设殡葬群体网络。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人生大事,但是对于一个社区来说,死亡是关于单个家庭、个人的偶然事件。虽然像殡葬委员会这样的社区网络能够为个人、家庭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服务,但对于社区之外的政府管理和市场主体来说,丧家处于原子化的和分散的状态。为了增强个人和家庭在社区之外的权利表达与权益保障,可以在殡葬协会的组织架构内成立殡葬联络组织,旨在与社区网络节点对接,形成服务丧家的殡葬群体网络。这种网络首先能够便于政府管理,与政府殡葬管理相衔接,成为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制度的下传渠道,成为丧家相关信息的咨询渠道和相关公共服务的保障。其次殡葬群体网络能够借助殡葬行业协会与殡葬延伸市场的主体展开博弈,以保证丧家的经济权益和避免丧家不必要的非理性消费行为。建设殡葬群体网络的关键在于,以连接社区网络为基础,殡葬联络组织对分散的丧家开展与殡葬相关的指导和服务,从客观上形成一种丧家群体。


第三,建设殡葬社会服务网络。殡葬社会服务是政府提供的基本殡葬服务、市场提供的延伸殡葬服务以外由社会提供的殡葬过程服务。殡葬社会服务的生产者或提供者主要是社会组织,特别是社会工作机构。殡葬社会服务的对象不仅包括居丧家庭成员,还包括参与殡葬活动的人员,例如殡仪馆的专业人员。以社会工作机构为例,首先,社会工作者能够为居丧者提供殡葬过程服务。从居丧者及其家庭到所在社区,从基本殡葬服务到殡葬延伸服务,从具体事务的家庭决策到个人情感的维护,社会工作者都能够细致地帮助居丧者相对理性地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解决好这些难题。其次,社会工作者能够参与现代殡葬活动的全程,特别是为居丧者及其家庭以外的社会群体提供专业服务。最后,社会工作者既是资源的发现者,又是政策的倡导者。通过专业服务,社会工作者能够及时准确把握殡葬活动的微观问题、中观机制以及宏观社会政策。同时积极地将其他社会组织资源引导到殡葬体制机制中去,为进一步完善殡葬制度转型做出政策研究咨询。

2.推动殡葬社区参与

建设殡葬社区网络,从社区自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两方面推动殡葬社区参与。对我国广大乡村而言,殡葬社区网络就是红白理事会。需要指出的是,在乡村社区自组织方面,家族组织能够有效促进殡葬社区参与,因为参与殡葬活动被认为是家族成员的基本义务并受到严格的社会约束。但是在城市(镇)由于家族组织不复存在,殡葬社区网络应依靠社区自组织,成立殡葬委员会。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自组织动员社区居民参与殡葬活动,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殡葬社区参与,有效协调社区社会关系,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进一步促进社区建设。

志愿者服务是推动殡葬社区参与的重要途径。对于志愿者服务建设,应该从社区外来设计。可以通过志愿者组织与殡葬社区网络的连接,形成制度化的殡葬社区参与。在志愿者参与的过程中,志愿者可以通过社区服务获得一定程度的死亡教育,丧家可以得到社会支援,包括人力支援、情感支持等。当然,在一些乡村,也可以试行这种志愿者服务,这种尝试应该在殡葬社会观念层面对乡村居民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3.规范殡葬社会礼仪

可以从仪式程序和人伦符号两方面规范殡葬社会礼仪。第一,从行业协会角度规范殡葬仪式和程序。规范应该依据我国传统殡葬的相关礼仪,结合社会转型的实际进行合理简化,并体现人性化、情感化、生活化。简言之,以传统人伦关系为基础,丰富殡仪馆内的仪式内容,增强仪式的人伦意义和情感承载,以感动殡葬参与群体和慰藉丧家。仪式和程序是殡葬活动的主体内容,是进行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的天然课堂,所以,规范殡葬仪式和程序,有利于增强殡葬服务的软实力,强化殡葬服务的人本关怀。



第二,从行业协会角度规范殡葬相关礼仪符号。殡葬的相关符号集中象征生者世界的人伦关系,进而象征社会关系体系,这些符号应该得到进一步规范。例如,我国传统殡葬礼仪中的“五服”制度,我国现代殡葬礼仪中的配饰习俗(黑纱、白花等)。重要的殡葬符号当属墓地设施和各个阶段的祭祀器具。墓地符号主要包括墓碑、墓地形制等方面,祭祀主要是清明节的墓祭和不同时节的家祭。这些方面都涉及很多殡葬符号,如何规范殡葬符号的使用,如何规范殡葬符号所承载的礼仪是协会应该把握的事务。

4.形塑殡葬社会观念

可以从葬式选择、情感表达、道德约束、教育服务、社会环境等方面,形塑殡葬社会观念。殡葬改革面临的很多问题和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的观念。如果在价值中立的理论层面,不管人们持何种观念,传统观念、现代观念乃至超前观念,它们都不构成一种问题。但是,如果各种观念没有一个主导就会产生问题。这种主导观念并非排斥其他不同观念,而是能够容纳各种不同观念并提供给人们一种价值判断的标准。在殡葬活动中,应该形成这样一个主导的殡葬社会观念。


上一篇:西方墓园形式的演变 下一篇:现代陵园(公墓)景观规划设计浅谈

相关推荐:

评论(共0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