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3人已浏览 时间 : 2016-11-23 13:49:14
导语: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强制纳人世界一体化格局。1843年,上海开辟中国第一个租界,从此,进人上海的西方侨民与日俱增,由最初的26人增至1865年的2297人,法租界则由1850年的10人增至1865年的460人。至1910年,公共租界达13536人,而法租界也多达1476人。由于上海是当时国际移民流动最为频繁的城市,实际往来的外国人数量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字,据麦华陀估计,1868年上海就已有…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强制纳人世界一体化格局。1843年,上海开辟中国第一个租界,从此,进人上海的西方侨民与日俱增,由最初的26人增至1865年的2297人,法租界则由1850年的10人增至1865年的460人。至1910年,公共租界达13536人,而法租界也多达1476人。由于上海是当时国际移民流动最为频繁的城市,实际往来的外国人数量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字,据麦华陀估计,1868年上海就已有外国人7500名。西方人带来商业繁荣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
墓地外国公墓与西方风俗习惯的对中国的渗透
为了给这些客死异乡者提供灵魂安息之所,英国人于1846年建成上海第一座公墓—山东路公墓,除接受英国人外,也接受其他外侨,因此被华人称为“外国坟山”。山东路公墓空间布局合理,墓区中央建有小教堂,并以此为中心,各墓围绕,有序排列。外国公墓与西方风俗习惯的对中国的渗透
墓区
环境幽雅,并种有各种植物。每座墓前竖有小碑,上书墓主生平简历。由于所葬人员身份、职业不同,其墓碑风格迥异。山东路公墓的建成标志着西方公墓作为一种新型墓制与空间进人中国。
山东路
公墓
最初由英国领事等组成的“上海公墓委员会”管理,后转归工部局。由于这是第一个外国公墓,且经营良好,来此安葬者源源不断,到1868年人葬者已达530人,整个墓区已无拓展空间而被迫关闭。伴随着租界扩大与外侨增加,外国人在沪死亡人数也随之上升,外国人在沪又陆续建成浦东外国公墓、法国公墓、穆斯林公墓等14座公墓,最大的虹桥公墓面积达129亩。这些公墓的经营方式与山东路公墓基本相似。
西式公墓均由专门机构管理,体制完善。日本在华建立的公墓于1876年委托东本愿寺上海别院管理,至1907年4月,东本愿寺别院又成立法光株式会社专职管理,且其资金来源于发行股票。西式公墓人均墓穴占地面积小,既节省土地资源,又保护环境卫生,体现出优雅、恬静的园林化风格,有的公墓成为旅游胜地。外侨扫墓风习也因特别而成为上海一道独特的风景。如每年租界里的美国侨民及驻军有定期祭扫墓地的习俗,1907年万国商团美国队、美国军舰官兵前往美国侨民墓地装饰墓穴,引得上海市民争相观看。英国人在建造静安寺公墓时,又引进了第一座英国进口的火化炉。尽管那时上海人愿意火化者寥寥无几,但工部局仍不惜工本加以推广,这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推进了公墓的发展。外国公墓与西方风俗习惯的对中国的渗透
但是,必须指出,外国人在中国所建公墓是殖民主义的产物,一般西式公墓都有其所属国依循正当途径在租界内建筑,有时列强则借口建立公墓而趁机拓展租界。西式公墓只接收外国人、拒绝中国人人葬,甚至《上海工部局公墓章程》规定,看守墓园的是华人,但华人不得葬入公墓,平时只有“上等华人,可听其入内”,体现出华洋有别的殖民主义色彩,加之因宗教观念及风俗习惯的不同,在
墓制
上体现出明显的文化差异及冲突。外国公墓与西方风俗习惯的对中国的渗透 外国公墓与西方风俗习惯的对中国的渗透
最新评论
在线客服
官方微信
联系电话
返回顶部